地震的頻發(fā),給廣大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人員傷亡,財產(chǎn)損失,都無疑是我們最不想看到的。就最近幾年的幾次大地震,08年的汶川地震和10年的玉樹地震給我國四川地區(qū)和青海地區(qū)的人民帶來沉痛的打擊,房屋倒塌,親人離去,我們只能眼巴巴的看著眼前發(fā)生的一切。我們抵御不了地震的發(fā)生,就只能在地震過后,做好地震之后的救災工作,而對于地震之后一些建筑垃圾的處理工作顯得尤為重要,能夠有效利用這些廢建筑材料同時會減小建筑垃圾處理中的困難。
泉州地處我國東南沿海地震活動最頻繁地區(qū),歷史上也多次遭受強烈地震,是我國東南沿海城市中遭受較大潛在地震威脅的城市之一。據(jù)歷史記載,當年泉州發(fā)生大地震,城內外樓房全部倒塌,家園重建迫在眉睫,然而那些殘垣斷壁,那些破碎的磚、石、瓦、木吸引了泉州百姓的目光,工匠們就地取材,廢料信用。“ 出磚入石,是泉州傳統(tǒng)民居在墻體用材與砌筑上的一種基本形式,石為豎砌,磚為橫迭, 前后磚石對搭,用灰土砂漿砌筑, 砌到一定高度后石與磚互相對調,以使受力狀態(tài)平衡。由于砌筑時將紅磚略徽突出,毛石稍稍內縮所以俗稱“ 出磚入石“。在災后重建過程中只要是可利用的材料, 均可以用來砌筑, 磚可以用來砌墻, 瓦片, 甚至是廢棄的石磨、牡礪殼、珊瑚石等等也都可以用作墻體材料。這樣的建造,具有建造過程的偶然性,或者說房屋也有了自己的建造故事寄托了災民重建家園時對祥瑞平安的期望或者說是一種樂觀向上的心緒。以至于有人把這種磚墻構造與“ 百鈉衣” 聯(lián)系起來,更在墻體砌筑過程中嵌入祈福祛災的愿望。
在現(xiàn)代建筑中,建筑廢材料要是重新被用來做建筑材料肯定是不能直接利用的,需要經(jīng)過一定的加工工序,大物料經(jīng)過破碎才能被再利用,F(xiàn)代化的破碎篩分設備——移動破碎站是建筑垃圾處理過程中的一把利器。由于建筑廢棄物的堅硬、物塊大等特性,使得對這些建筑垃圾的再利用方面有一定的困難,普通的破碎機對于這些大物料破碎起來效率極低,造成破碎成本的增加。使用新型的建筑垃圾破碎站,可以無地域限制的將垃圾處理現(xiàn)場的物料進行基本粉碎,大大提高了破碎效率。經(jīng)過破碎之后的建筑垃圾可以重新被用作建材,如制再生骨料,或者制再生磚,綠色環(huán)保,同時步入了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